5.3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
5.3.1 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构建过程
5.3.2 基于DEMATEL的构成要素识别模型
5.3.3 基于AHP的要素权重模型构建
5.3.4 基于FMF的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
5.4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实证分析
5.4.1 网络舆情数据源获取
5.4.2 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构成要素识别
5.4.3 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构成要素权重确定
5.4.4 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触发值计算
5.4.5 实验结果解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过程及态势解析
6.1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内涵与特性
6.1.1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内涵
6.1.2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特性
6.2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过程
6.2.1 网络舆情演进
6.2.2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态势
6.2.3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
6.2.4 舆情话题衍进追踪过程
6.3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态势分析
6.3.1 舆情话题衍进的运动模式
6.3.2 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态势解析
6.4 多媒体网络舆情并发获取与话题衍进追踪的关联关系
6.4.1 单维时序关联
6.4.2 多维态势关联
6.4.3 综合关联关系
6.5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概念模型构建
6.5.1 模型构建
6.5.2 舆情话题衍进各时期追踪特征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模型构建
7.1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总体目标
7.1.1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动态表征
7.1.2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目标
7.2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抽象-具象化解析
7.2.1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抽象化共生作用
7.2.2 基于多维态势的具象化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
7.3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流程
7.3.1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技术分析
7.3.2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方法选取
7.3.3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流程
7.4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的最优话题选取
7.4.1 最优舆情话题选取步骤
7.4.2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期间的数据预处理
7.4.3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特征词权重计量
7.4.4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的聚类算法
7.5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模型构建
7.5.1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指数模型构建
7.5.2 网络舆情话题强度模型构建
7.5.3 网络舆情话题关联度模型构建
7.5.4 网络舆情话题漂移度模型构建
7.6 实证研究
7.6.1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的选定
7.6.2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数据源获取与分析
7.6.3 多媒体网络舆情最优话题数量确定
7.6.4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测度分析
7.6.5 研究结果总结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与话题衍进追踪的管控策略
8.1 客体管控策略
8.2 主体管控策略
8.3 媒体管控策略
8.4 本体管控策略
8.5 情境管控策略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文章摘要: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加持了多媒体、移动媒体、自媒体等各种媒体网络空间的多层次、丰富化、人性化设计,其功能的便捷化、智能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与使用,各种多样化的互联网络空间承载了网络民众的海量言论与信息行为,这些都对健康网络环境的营造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络内容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其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从广义上讲即是网络民众观点、意见、态度、情绪在网络空间中的集中体现。网民借助强大的互联网络平台进行表达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信息获取与管理问题随之出现。而网络舆情信息的科学管理源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有效获取与分析,那么,如何精准、快速获取网络舆情信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大量文献调查与研究,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受社会环境、客观事实、民众认知、网络媒体等要素综合协同影响而产生。由此,要充分考虑、整合上述诸多影响要素,展开对各种技术支持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获取分析。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隐匿性、突变性、多元性、交互性、随机性等特征,加之其信息显性与隐性呈现状态的互相转换,亟需一种系统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舆情信息获取及其获取效果测度,以提高网络舆情信息获取的客观性、精准性、高效性。怀揣对以上问题的深度思考,本文尝试探索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而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网络舆情信息获取路径与方法。目前,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的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于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概念、内涵尚无明确界定,有关话题追踪的文献更多的是侧重于相关技术的研究,尚未对舆情话题衍进追踪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析。鉴于此,本文综合信息学、管理学、情报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优势共同探讨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的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明确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概念、特征、流程,深度解析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构建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探索了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内涵、过程,详细分析了网络舆情话题的衍进态势,并构建了动态的追踪模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以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的深度研讨,提高网络舆情信息获取的有效性,从而更好更快响应网络舆情的科学实践管理,进一步丰富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归纳,借鉴当前网络舆情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提出了多媒体网络舆情并发获取的概念、特征、原则,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数据源划分为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媒体、舆情本体四种类型的数据源,并探讨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流程。第二,基于前文的基础研究,探寻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支撑动力,分析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时态属性,从单维时序的角度描述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数据源形成机理、线程管控机理、数据监视累积机理、数据采集存储机理、数据触发机理;从多维态势的角度描述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话题衍进机理、话题衍进追踪机理。最后解析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机理相互作用关系。第三,根据单维时序的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机理分析,明确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构成要素,综合运用DEMATEL分析法、AHP分析法、FMF分析法构建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通过爬虫软件采集数据,根据模型计算过程进行数值计量,最后总结研究结果。第四,参考查阅相关文献信息,阐述了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内涵及特性,明确了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过程,从时间变化的角度解析了网络舆情话题衍进的追踪态势,阐明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与话题衍进追踪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了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概念模型,并分析了舆情话题衍进过程中各时期的追踪特征。第五,在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明晰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目标,从抽象---具象化角度对其展开深入探讨,分析了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流程,从网络舆情话题衍进指数、强度、关联度、漂移度四个方面构建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模型。依据构建的模型,采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第六,根据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与话题衍进追踪的研究结论,从网络舆情客体、主体、媒体、本体、情境五个维度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管控策略,充分分析与利用有效获取的网络舆情信息,为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提供客观、可行的策略支持。本研究拓宽了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从多视阈角度融入了新的探索理念,丰富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的理论研究。通过数理分析、模型构建、实证研究的方式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与话题衍进追踪应用实践量化体系,为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的管控治理提供了可行的管理策略,有助于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促进网络舆情走势的良性化。
文章来源:《情报科学》 网址: http://www.qbkxzzs.cn/qikandaodu/2021/111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