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前的东北为什么有这么多土匪?
俗话说:山东出响马,东北出胡子。旧时期匪患四起,比比皆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剿匪斗争,比较有名的是湘西剿匪,新疆剿匪,东北剿匪,西南、西北剿匪等,三年时间一共剿灭了260万各类匪徒。
就拿东北来说,有史以来就多有记载,尤其清末民初以来,土匪更是层出不穷,屡灭屡生。据史载,13年(1924年),东三省制有土匪2.3万人,到1931年“”前,已发展到8.9万人之多。这绝非东北人性喜为匪,而是外敌欺凌、官宦贪占、天灾人祸的必然结果。
东北本是一块富庶宝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可在战争以后,洋人竞相用重炮利舰打开大门,割地索款,抢占租地。的清廷,除了俯首称诺外别无他策。于是,久已凯舰东北的俄日等帝国便放开手脚,大兴刀兵,从1894年到1904年,短短10年之间,就发生甲午中日战争、庚子之变以及日俄之间的不义之战等三次大的战乱,东北大部分地区屡遭战火洗劫。
在几度兵灾过后,社会动荡,地方糜烂,田园荒芜,民不民不聊生。凡侵略军所过之地,粮食庄家皆被收缴,用作军粮,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难民达几十万人之多,可谓千里烽烟,哀鸿遍野。于是,无路可投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上山,揭起绿林旗号。战乱之后,大批散兵游勇流落于社会间,这些人称霸一方,由兵变匪,这又成为土匪的
一大来源。
清末民初,正是政治舞台动荡迭变,世局机醒之际。绵延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以辛亥革命为丧钟而告正寝,北京朝纲由北洋权贵及其派系下来的各系军阀轮番执掌,今天甲乙联合反丙,明天乙丙串通倒甲,政治舞台乌烟燎气,各地方官亦如走马灯一般来去匆匆,只是谁都忘不了大刮一番地皮。国家支离破碎,民众苟延残喘。
初期,张作霖乘乱逐渐控制了东三省,登上了东北王的宝座,却又不甘寂寞,蓄意问鼎中原,称霸北方。于是几度出关用兵,而这大量军费开支转嫁到头上,致使财政拮据,物价飞涨。张作霖手下的各级官吏又乘机贪占侵吞,兼并土地,中饱私囊。
张作霖自己就是东北最大的地主兼资本家。仅在通辽一县之地,他和吴俊升、鲍贵卿、孙烈臣等人就霸占有上千顷土地。此外,他还在内蒙、北镇、黑山、营口、大高坎、连山湾等地都占有大量田产。东北在频频战乱之中还要承受军阀的盘剥和压榨,只好卖妻鬻(yu,第四声)子、典屋当物,无计生存者便怀着一腔愤上了梁山。在土匪中流传的一首歌谣:“上等人们该我钱,中等人们莫管闲,下等人们快来吧,跟我上山去过年!”
1920年,北方五省的罕见早灾,给战乱中的民众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一带的大批难民流入东北,指望到关东寻口饭吃,岂知关东的饭饭亦并非好端。这样,生活无望、进退两难者便落草为寇,充填了土匪的队伍。
年间,吉林省穆棱县山区活跃着一股绺子,头目报号“双龙”。此人姓李,山东人氏,15岁闯关东搁了浅,便投身绺子当上小匪,3年后被拥戴当了头目。后来,在他的运作下,所在的绺子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支大股。在东北土匪中,像双龙这样由关内人起局树旗号的为数不少,如后来投身的著名将领王德林,就是从山东闯关东来到吉林,拉起绺子吃了绿林饭。又如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的部将“老双胜”,也是闯关东不久便落草为匪,后来都成了英雄。其他如“宫”、“哥”、“老占东”,都是关内人逃难流落东北的。
二、主匪队伍五花八门,形形,其人员组成却不外乎是以下三类:
一类是逼上梁山的穷苦首姓,其中有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有的是受尽官宦富豪欺辱,不满现状的下层人士。这些人出身下层,遭遇坎坷,对官宦和富人怀有刻骨仇恨,而且人数众多,构成土匪队伍的主体。这些人上梁山,大多是为寻活路,别无他图。所以除少数强悍者充当首领外,多是摇旗呐喊的角色,只为能吃上一口饱饭。虽无大恶,但也做过少危害乡邻的事情。
另一类是行侠仗义的侠客义士。这些人往往有一些家产私业,也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性格豪爽,喜好交友,遇有不平之事,常据理力争,甚至拔刀相助,往往得罪了官府或地方实力派,招来官司。还有人性格倔强,不肯趋炎附势,受到奸妄之徒的攻计和害,义愤之下与仇人刀兵相见,然后沦入绿林。
据《老残回忆录》中记载,甲午战争后,辽宁省牛庄有个姓范的恶霸强抢佃户白老头之女菊花,毒打,供之驱使,引起当地义土赵志刚的愤慨。赵志刚趁夜逾墙潜入范宅,杀死范恶霸,救出菊花,然后聚集贫苦壮丁数十人揭起绿林旗号,专门杀富济贫,反抗朝廷,受到民众拥戴。赵志刚后来加入同盟会,参加反清斗争,最后壮烈牺牲。
文章来源:《情报科学》 网址: http://www.qbkxzzs.cn/zonghexinwen/2022/1208/764.html